生活,不就是每天活着么。
每天都去上班的日子倒也充实,尤其是每天都可以看到李莉妹妹。
要是宋小雨同学不天天跟着当拖油瓶就更好了。
难道你们学习压力不大的吗?
学习压力确实很大,但是她们也确实跟的上。
不得不感叹,这个时代的人就是牛,同学们的接受能力也是真的强悍。
这些同学就跟小强一样,任劳任怨,皮实耐*。
因为沈光林每天上课使用的大都是那些句子,就是翻新花样也是有限度的,再加上沈光林有意的降低了语速,所以大家连蒙带猜,竟然也能了解大致意思。
甚至,一些学生可以用英语进行日常对话了呢。
大学英语里真正教材上的内容是很简单的,但是课外阅读拓展学习的任务就看各位老师的安排了。
沈光林也不是什么都没做,他去图书馆借了不少英文教材,准备博采众长。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人家也是变着花样去备课的。
沈光林也不容易,他一方面要接受英语教研组长的安排,另一方面还要开展自己的教学尝试。
现在这个阶段,英文版的中国日报《china daily》还没发行,沈光林就从英语系那边借了BBC的报纸和杂志。
政治类的话题坚决要避开,无论哪个方向,这个碰了最容易404。
有些时候,再火的吐槽也是吐槽,再差的协会也是协会。
就算是后世,足球篮球也不能随意吐槽的,说不得人家就有一颗玻璃心。
沈老师专门挑选了一些介绍人文地理,描写风土人情的文章,然后摘抄出里面的生字单词,配上音标,油印出来。
同学们每人一张,光生词就足足五十多个,分量足够了不?不够可以再加。
沈光林原本准备给同学们留一周时间来学习的,只要他们能够把单词背诵下来并记住就已经很可以了。
结果,中间只隔了一天,这才第二次上课,那些生词所有人竟然都认识并且会写了。
要不要这么牛逼呀!
做为老师压力也很大的好不好,反正这个学习进度和能力沈光林是做不到的。
然而沈光林并不想做一个雕版印刷的机器,他还是决定每周只推出一篇文章。
既然你们那么厉害,就请你们把这篇文章也给背诵下来吧。
这样的一篇文章可以玩很多花样了。
背诵接力,分析句式,语法,探讨英文使用习惯,沈光林把文章摘选搞成了《古文观止》。
新概念英语,从沈光林做起。
在这个年代,同学们对老师发的任何教材都是特别珍惜的,尤其沈光林油印的这些英文资料。
毕竟是沈老师一笔一笔雕刻出来的,不但有阅读价值,也还有点书法价值,不少同学拿它当字帖用了。
一段时间以后,沈光林就发现,班级里同学们的作业看着就眼熟,似乎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心里窃喜舒爽不已。
沈光林确实很享受这样的大学生活。
可惜,他跟莉莉妹妹的事情还是没有进展。
这小女子分明就是个渣女,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沈光林一时半会也没有找到更好的突破点,难不成要启用西班牙苍蝇?或者是哥伦比亚粉?
还是先去吃一顿西餐促进一下关系吧。
果然,李莉对这个提议非常感兴趣,她还专门坐姐姐的车回家拿了一套小洋装。
我去,要不要这么正式。
现在京城最好的西餐厅当属莫斯科西餐厅,简称“老莫”。
吃一顿老莫要花多少钱?
人均5块,跟去吃烤鸭的消费差不多,果然都是高端场所。
临出门了,沈光林又被莉莉妹妹赶回去换衣服。
去吃西餐,穿什么军大衣,就是没有西服,怎么说也该穿那件羽绒服吧。
沈光林不乐意了,哥哥穿着拖鞋裤衩一样吃西餐,这玩意没有那么高大上。
然而,抗争是无意义的,羽绒服让穿就穿呗。
沈光林没有多说话,他出门的时候还背了个包,里面装了二斤牛肉。
估计,还是西餐厅烤出来的牛肉更好吃一些,值得一试。
得亏她没看到,不然肯定又不同意。
老莫西餐厅位于西直门外大街135号,距离京城大学还是有些距离。
来到这个位置沈光林才发现他来过,他不是来吃饭的,而是来北展看郭老师说相声的。
很多观众就喜欢看郭老师那个坏蛋的劲,尤其是造梗捉弄于大妈的时候。
也该于大妈“倒霉”,遇到了这个姓郭的。
其实还有个更倒霉的,那就是万历皇帝,当了四十八年皇帝,发起了三大征,没想到风光了一辈子,几百年后毁在另一个姓郭的手上。
老莫到了,从旋转门进去,踏着台阶而上,这个大门口的造型果真气派!
进入到里面,典型的布尔乔维亚风格,七米高的屋顶,灯火璀璨,华贵福丽,不愧是当年援建的高级餐厅。
据说,以前进来这里吃饭是要凭借会餐票才能进入的,也就这几年渐渐开放了,只要有钱,大家也都可以过来凑和一顿。
大不了过段时间吃糠咽菜就是了。
里面布置的也是很有想法,墙边还有一台钢琴,可惜没人弹,要不要表演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