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五品,270人,上三旗每旗90人;
此外,宗室侍卫内额设三等侍卫六十六人,其中汉侍卫之三等侍卫无定额。雍正五年(1727)定二甲武进士得选三等侍卫,乾隆五十二年(1787)复令嗣后凡承袭伯爵者均在三等侍卫上行走。
蓝翎侍卫:
正六品,90人,上三旗每旗30人,以武进士充任。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规定,武进士一甲一名授一等侍卫,二、三名授二等侍卫,二甲选为三等侍卫,三甲选为蓝翎侍卫。
宫廷侍卫由于位置原因,所以很容易升迁:可外转、可补录緑(lv)营,可改任文职。
外转的途径比较多,
如可以一等侍卫可以补为副都统(正二品)、陵寝总管、八旗察哈尔游牧总管,二等侍卫可以补参领(正三品)、陵寝翼领、协领(从三品),二、三等、蓝翎侍卫还可以外放为城守尉(正三品)、防守尉(正四品)、驻防佐领(正四品)。
补授绿营武职也是侍卫的另一条升迁之路。
御前侍卫保送到绿营任职俱加一等用,如一等侍卫用为从二品副将,二等侍卫用正三品参将或从三品游击,三等侍卫用正四品都司,蓝翎侍卫用正五品守备。由于侍卫保送营官即官升一级,升迁较快,成为侍卫平步青云的另一途径。
但武进士侍卫外放绿营时与八旗侍卫升迁是不一样的,如武进士侍卫一等侍卫用参将,二等用游击等,也八旗侍卫待遇稍低。
另外侍卫还可以改任文职,这也是优待的一种方式。侍卫改文职者多为勋贵子弟,因此侍卫改文职成为勋贵子弟进入政界核心的捷径。正是因为侍卫制度的特殊性的优厚待遇。御前侍卫靠近皇帝,职位清高,升迁容易,由侍卫出身而致卿相的,在清代占有很大比例。
“等一下”
忽然有人打断了曹七七的话:
“真的有粘杆处?”
“我一直以为只是电视上李卫随口胡诌的”
“有的”
神仙子忽然插话道:
“粘杆处,又称为尚虞备用处,即血滴子,雍正创立的清朝情报机构。至其子乾隆后,逐渐被废除”
“粘杆”,顾名思义,是夏天为皇帝以长杆粘去蝉等以求清净。
康熙四十八年,胤禛从“多罗贝勒”晋升为“和硕雍亲王”,其时康熙众多皇子间的角逐也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胤禛表面上与世无争,暗地里却制定纲领,加紧了争储的步伐。他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训练家丁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是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这就是粘杆处的来由。
雍正登上皇位后,在内务府之下设立了粘杆处机关。
粘杆处的头子名叫:粘杆侍卫,由有功勋的大特务担任。他们大多是雍正藩邸旧人。
粘杆处的一般成员名“粘杆拜唐阿”,统称“粘杆拜唐”,由小特务充任。他们都是内务府包衣人,属未入流。
编制:
清代文献记载:粘杆处设管理大臣,无定员,总理本处事务;下辖协理事务头等侍卫一人,笔帖式三人,掌章奏文移;粘杆长头等侍卫一人,二等侍卫八人,三等侍卫三十一人,蓝翎侍卫十五人,掌翊卫随扈事”
粘杆处虽属内务府系统,总部却设在雍亲王府。
雍正三年,胤禛降旨雍亲王府改为雍和宫,定为龙潜禁地。但奇怪的是改制后的行宫并未改覆黄色琉璃瓦,殿顶仍覆绿色琉璃瓦。
有人认为:雍和宫虽为皇帝行宫,曾经有一条专供特务人员秘密来往的通道。但是,雍和宫其实是一个森严的特务衙署,为了不致秘密外泄,才改府为宫。还有一种传说:在雍和宫已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迹了,很可能雍正的儿子乾隆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遗迹,改雍和宫为喇嘛庙时,已加以彻底翻修,将之平毁无痕。
分部:
粘杆处在紫禁城内还设一个分部,御花园堆秀山御景亭是他们值班观望的岗亭。山下门洞前摆着四条黑漆大板凳,无论白天黑夜,都有四名粘杆卫士和四名“粘杆拜唐”坐在上面。雍正交办的任务,由值班人员迅速送往雍和宫,再由雍和宫总部发布命令派人办理。雍正去世后,乾隆继续利用粘杆处控制京内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动。直到乾隆死后,嘉庆诛杀和珅,牵连清洗粘杆处,粘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废除。
“厉害了”
“那清朝还有锦衣卫吗?”
有人忽然问道。
“顺治元年(1644年)设,初沿明制称“锦衣卫”,二年改称“銮仪卫”。十一年(1654年)厘定品级、员额,遂成定制。”
曹七七说道:
“清朝銮仪卫是负责掌管皇帝皇后车驾仪仗的机关,与明锦衣卫最初职能类似,设置于皇宫的中央机构,总部位于紫禁城东南角楼处”
銮仪卫总管大臣为正一品武官,职责非常重大,负责皇帝出行仪仗及其保管,皇帝的保卫工作,由满族贵族亲信担任。具体负责的是銮仪卫云麾使、治仪正、整仪尉等严密的管理保驾事务的系统。